
導演:Jon Favreau
年分:2014
主要演員:Jon Favreau(強法夫洛)、Dustin Hoffman(達斯汀霍夫曼)、Oliver Platt(奧利佛普萊特)、Scarlett Johansson(史嘉蕾喬韓森)
當一位藝術家不再取悅他人,只為忠於內心的熱情
“我用心去做料理,你不懂,也不做什麼,就坐在那裡吃,然後酸言酸語地批評我,你知道我要犧牲多少才能讓你高興嗎?這很傷人啊!”
精彩的控訴,點出整部電影的心聲,也爆發出當一位創作者的無奈與憤怒。
藝術的真諦是:不做作、不虛假,更不渴望故意去取悅別人,只把內心的世界優雅地向外界傳達,是一種崇高脫俗的態度。
藝術與設計的不同宿命
它不像設計,最終還是要屈服在花錢購買昂貴東西的人,以符合那些人的異想天開;此其間,還卡著“審美品味”這一關,而品味不只攸關美學的價值,也是社會精英拿來區隔一般大眾的工具,更是當作地位的表徵。最可怕是那些人,經常以個人的好惡來定義“品味”。
創作不該屈服於速食評論
藝術創作不是一夕間就橫空出世的,它是經過一次一次的思考、實驗、反省與改進的結果,誠實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可是鑑賞家就在短暫的巡禮後,寫出一篇報導而決定了創作者一生的命運與志業,尤其在網路時代,更是如此。
如果不是真正有創作經歷或在創作領域有深入研究的人,不知鑑賞家的品味和信心從何而來?

品味的高度,也該有深度
看過蔣勳的藝評、蔡詩萍的書評、白先勇的細說紅樓夢,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客觀、專業、真誠與品味。至於焦雄屏的影評,常挑剔到好像天底下沒有一部好電影可以看一樣,可惜我卻無緣見識她的電影作品。
南美樂聲中的靈魂之旅
《五星主廚快餐車》(Chef),是才華橫溢的強法夫洛(Jon Favreau)自編、自導、自演及製作的電影,能觸動人的心靈深處,令人拍案叫絕,既感動又痛快。
影片一直瀰漫在熱情洋溢、活力滿滿的南美洲樂風中,主廚卡爾(Jon Favreau 飾)專注的眼神、專業的動作,在短鏡頭的剪接下,更顯得俐落與自信。
失控的品味與爆發的靈魂
然而,他無法抗衡餐廳老闆 Riva(Dustin Hoffman 飾)以營利為立場,經常左右料理的取向,限制了卡爾的新點子與新料理。引發卡爾怒吼說道:
I don’t need a guide, I need a space
(不要叫我怎麼做,只要給我揮灑的空間就好)

憤而離職。再加上美食家拉姆西(Oliver Platt 飾)在網路上的羞辱與攻擊,更爆出一場令觀眾頗具快感的對話與衝突,只好放棄這種委曲求全與虛假文化的職場,轉進到邁阿密那種受過中南美洲文化衝擊的地方,粗獷豪邁、自由奔放地做起快餐車烤巴西脆餅的庶民經濟。

快餐車裡的藝術解放
從低調的拉丁美洲音樂開始,直到脆餅研發成功那一霎那,振奮人心、熱情澎湃、動感十足的小喇叭聲,有如破繭而出的滿天蝴蝶,帶給觀眾無比的歡樂感。
這應該才是卡爾該擁有的場域,是藝術家該有的舞台,是 Molly(Scarlett Johansson 飾)苦勸卡爾去一個屬於你的地方,你才會快樂。
編劇真是作弄人,卡爾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了,卻又安排美食家拉姆西在不知不覺中,把卡爾帶入另一個虛假文化的深淵——開餐廳。
這是南美風味的色彩,五顏六色、多彩多姿。到了夜晚,燈光閃閃,一股熱帶海水味道迎面而來的感覺,一樣熱情洋溢的拉丁美洲音樂伴隨著動人的舞步,有如人間天堂,只是不知可以持續多久?

藝術與現實的拔河
有人說:藝術家只適合過著苦行僧的生活,其創作才能持久,才能純粹。一旦過慣了豐衣足食的日子,就會隨波逐流了。
文|何瑞峯
影評人、專欄作家,致力於用文字看見電影裡的靈魂。
FB: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GXyRQ8Y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