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百佑報導
街口支付連年虧損,引起外界質疑其商業模式與財務結構是否合理。對比藍新、綠界等同業的穩健獲利,街口支付高度依賴母公司街口金科輸血度日,而金科本身卻不受電子支付法規監管。子公司受監管,母公司支配金流,難道這不是系統性規避監管與潛在洗錢風險的結構性漏洞?
燒錢換市佔的時代已過?
街口支付成立初期,以「街口幣」補貼、大量行銷活動吸引用戶,採取典型的「燒錢換市佔」模式。然而,這種策略已隨政策與市場變化出現瓶頸:
- 消費者紅利疲乏,補貼難再換來活躍度
- 行銷成效遞減,用戶忠誠度不高
- 金管會對支付補貼政策加強管制
當現金流來自母公司、而非獲利,這套商業模式早已走到末路。
街口支付的三大成本壓力
從財報與業界分析可見,街口支付主要承擔以下三大支出壓力:
- 行銷與品牌操作:投放廣告、合作商家推廣、活動設計等,每年花費數億元。
- 消費者補貼:街口幣、滿額折抵、現金回饋等補貼仍在進行,轉換率逐年下降。
- 技術與維運成本:App平台、資安系統、客服團隊、風控設備均需大量維護支出。
這些成本在尚未實現穩定獲利時,只能仰賴母公司增資支撐。
虧損現況與財報解析
根據最新資料,截至2024年底:
- 街口支付累積虧損:21.96億元
- 淨值:僅剩 2.73億元
- 營收結構:超過90%來自交易手續費,但總額不足以覆蓋營運支出
若街口金科無法持續輸血,街口支付面臨資本不足風險,金管會亦密切關注其資本適足狀況。
同業經驗如何提供警示?
與街口支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藍新(NewebPay)與綠界(ECPay):
- 藍新與綠界走B2B路線:以企業收款服務為主,提供穩定金流與手續費收入
- 無需大規模補貼:客群為企業端,用戶成長靠服務品質,不靠紅利補貼
- 綠界已上櫃:具財報透明度與市場監督壓力,經營策略更注重獲利
街口支付的商業模式與同業迥異,其虧損並非產業結構所致,而是策略錯誤與過度依賴資本支撐所造成。
街口模式系統性洗錢?
最值得警覺的是街口金科與街口支付的財務分工結構:
- 街口支付受金管會強力監管:包括資金信託、風險管控、反洗錢規範等。
- 街口金科不屬於電子支付業者:並不受《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監管,卻是資金來源與決策中心。
這種「金流由未受監管母公司掌控,用戶由受監管子公司負責」的結構,形同法律漏洞,存在規避監管與資金移轉風險。街口支付是否只是「展示窗口」,而真正的資金運作平台是街口金科? 這樣的結構,是否可能被濫用為系統性洗錢或資金流動規避風控的工具?
延伸閱讀推薦:
– 第一篇:《泰山36億投資爆爭議,街口金科資金流向成謎!司法戰火延燒》
– 第二篇:《街口支付會倒嗎?資金獨立與營運風險全面解析》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