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復發新福音:雙特異性抗體獲健保三線給付!

報新聞/記者蔡昀臻/台北報導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s, 簡稱DLBCL)為國人最常罹患的淋巴瘤,雖有機會治癒,但因其惡性度高與侵襲速度快,一旦復發治療挑戰將更加嚴峻,患者可能僅剩半年壽命,治療刻不容緩。為增加復發治療選擇可近性與即時性,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自民國114年8月1日起,正式宣布新突破性免疫治療–『雙特異性抗體』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第三線之給付!給付條件包括:『復發性或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先前曾接受至少兩線全身治療』、『具CD20抗原陽性』以及『前線救援治療需符合a.治療兩個療程以上復發或發生疾病惡化;或b.經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失敗者』等(詳見附件1)

符合之病友可於第三線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最長可申請12個療程,推估第五年時每年將有約兩百名病友可受惠,最多有望省下三百五十萬元至四百萬元不等之藥費。就此,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表示,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為癌症治療領域備受矚目之突破性新藥,依2025年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ational Cancer Comprehensive Network, NCCN)最新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指引所載,本次獲得給付之雙特異性抗體,被列為第三線偏好選擇之推薦藥品,因此本次給付極具意義,代表我國健保更進一步接軌國際,給予復發性或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友一線生機,增加『即戰力』之選擇,有望再度提升治療成績。

治療不能等: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復發恐只剩半年時間!撐過反覆高強度化療卻又再聞復發淋巴瘤可分為何杰金氏與非何杰金氏兩大類,依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當年度淋巴瘤新案例共有3,433例,其中九成以上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3,219例)。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葉士芃理事長分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最常見的類型,在台灣約佔五成以上,雖較好發於五十歲以上族群,但任何年紀都可能罹病;因惡性度高、侵襲快速,且可能侵犯全身器官,因此治療應越快越好,避免等待空窗期。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目前第一線標準治療為『R-CHOP』組合,包括抗CD20單株抗體、類固醇、化學治療等五種治療藥物。葉士芃理事長表示,接受第一線治療組合後,有約六成患者可達到完全緩解並治癒,而有約兩、三成雖一開始能達到完全緩解,但其後仍會復發,剩下約一成則為無法達到緩解,後面兩種情況就分別被稱為『復發性』與『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不論是復發性或難治性,預後都會變得不太樂觀,根據回溯性研究,平均整體存活期可能僅剩下6個月。此時第二線的救援治療會使用強度更高的化學治療,經過救援治療後達成完全緩解者,若身體狀況允許,應考慮接受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幹細胞移植,以爭取最佳治癒率;惟仍有不少患者因年紀較長或身體狀況較差,不適合接受移植,還有些情況是移植後又再度面臨復發。熬過反覆高強度化療痛苦後又復發,經常讓患者與家屬都備受挫折,身心俱疲,身為醫師看了也很不捨,希望能出現更多有效且可近性高的即戰力治療選擇。」獨特雙抗機轉:活化並牽引T細胞精準擊殺癌變B細胞!有望快速與長期達到完全緩解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的問世,就成為上述復發性與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即戰力的關鍵選擇之一。黃泰中秘書長表示,雙特異性抗體屬於免疫治療,其作用機轉源自於其同時具抗CD20與抗CD3的兩端結構,「抗CD20端會找到並抓住癌變B細胞,同時抗CD3端則會與免疫T細胞接合,活化T細胞並引導其直接攻擊癌變B細胞。」(詳見附件2)憑藉上述獨特機轉,雙特異性抗體能將殺手T細胞與病癌變B細胞拉在一起,達成精準攻擊的效果,經由大型臨床試驗也證實有機會提升完全緩解率。黃泰中秘書長說明,針對曾接受過兩線以上治療的復發性或難治性患者,在接受雙特異性抗體治療後,有超過一半者出現緩解,其中更有超過四成於平均42天時即達成完全緩解;且由長期追蹤數據來看,達成完全緩解者,可維持無復發的狀態達近30個月、也就是超過兩年半的時間(詳見附件3),相較於過往可能撐不到半年的瓶頸,雙特異性抗體的出現,對預後確實帶來很大幫助。三線治療更多元:健保納入雙特異性抗體成為復發即戰力!各有優勢應諮詢醫師專業過往要使用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患者必須自行負擔破百萬高價藥費,如今,健保署宣布給付的好消息。從今年8月1日起,符合給付條件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都有機會於第三線由醫師協助申請雙特異性抗體、最多12個療程之給付。健保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納入雙特異性抗體此一關鍵即戰力後,目前第三線治療共三種治療可選擇,包括雙特異性抗體、抗體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簡稱ADC藥物)與CAR-T細胞治療。黃泰中秘書長說,三種治療其實各有優勢(詳見附件4),都可提高緩解機會,醫師會視每位病患不同的病況給予專業建議。黃泰中秘書長解釋,ADC藥物是單株抗體標靶與小分子化療的結合,而知名度最高的CAR-T與本次最新獲得給付的雙特異性抗體,在性質上則都屬於免疫治療。兩者在給藥上的差異為CAR-T需抽取患者血液,分離免疫細胞,在體外透過基因工程,強化並增殖T細胞,再輸注回病人體內;雙特異性抗體則因其本來就是已配製完成的藥物,故可直接進行施打。黃泰中秘書長進一步分析,健保CAR-T只有經衛福部認定的醫院才能執行,目前台灣僅有8家,多集中於都會區,而雙特異性抗體則無此限制。此外,目前台灣所引進的CAR-T需要將血液冷凍送到國外,待完成上述程序後再運送回台,從健保申請到實際輸注強化過的T細胞至病人體內,約需耗時三個月,等待期就必須透過橋接治療,來穩定病況,但好處是CAR-T只要輸注一次即完成療程。雙特異性抗體則是健保申請通過就可立刻使用,也不限制醫院,故本次給付等於是增加了一個『即戰力』的免疫治療選擇,對無法跨縣市醫療與病況較緊急的病人來說,有望補足其需求,只是雙特異性抗體療程設計為分次施打,整體療程期間會較長,但也因為給藥設計為逐步調高劑量,故在毒性與副作用控管上也會相較緩和。雙特異性抗體獲給付:接軌國際並減輕患者經濟重擔 補足復發治療可近性與用藥即時性葉士芃理事長說,8月起雙特異性抗體獲健保給付的好消息,更進一步補足了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於復發治療的可近性與用藥即時性,可望給予病友更全面性的支持;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有助國內醫療照護更能與國際先進治療趨勢保持一致,並為我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提供多元治療選擇。同時,葉士芃理事長也強調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有可能治癒的癌症,面對治療策略越來越多元與多樣,治療成績也持續進步,鼓勵病友即使復發也不要放棄希望,主動跟主治醫師討論治療選擇,積極配合醫囑,都有機會長期穩定病情。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