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青
法裔美國插畫家與藝術家Lou Benesch 以水彩筆觸構築出充滿對於「偶數」的寓意的畫中,沒有絕對,更不是真理。
在與奇幻構型的神話宇宙,盤踞畫面中的半獸半人、雙頭雙尾、蛇身鳥翼……,.其實正是一場場關於「二元對立」與「人性鏡像」的視覺辯證。
「我喜歡為那些神話角色賦予形狀,因為他們揭示了最通俗,也深刻的人性。」Benesch 說。
她筆下的角色,半人半獸,是一種過渡、一種抽象與具象共構出的形體。有時有女人的臉、野獸的爪、蛇的軀幹,甚至長出花朵或眼睛的觸手;暗示著:既為衝突也是共生;你以為是分裂的,其實只是虛幻鏡像的「潛意識」。
Benesch 常用「同體異貌」的對立結構:一對眼神堅定的貓人緊靠,尾巴如神經般連結。雙狼共飲同一盞視覺之杯;葉子長出眼睛般的器官;兩位女子共騎四足獸;長出觸鬚的鐘鈴宛如天生。
這些畫面不是裝飾性的對稱,而是一種心理分裂的織補;Benesch 讓人正視總在體內對話、對望、對峙的「另一個我」。
畫裡警覺與狂喜並存。葉片上、蛇鱗裡、聖杯中、日輪之心上,遍佈不安分的「眼」。而舌頭外伸、咧嘴狂笑、獠牙裸露的「口」,代表著解放、咆哮及欲望的邊界。
操弄「過度感官」視覺感的Benesch,讓我們無法逃避潛意識對於「生存、性與靈魂」的多重焦慮。
構圖明顯受"哥德"與"拜占庭"等中世紀圖像學的啟發。色彩飽滿、高對比,像是從古老抄本或煉金術手冊中逃逸出來的異獸。
但情緒上卻極其當代;一種疲憊卻倔強的抵抗,一種被壓抑卻蠱惑的身份流動感。
這些角色不是童話,更像是心靈創傷後自我修復的符碼,是藝術對混沌現況最溫柔也最無畏的回應。
不協調:是一種新的視覺練習。Lou Benesch 的作品沒有正解,也不必解讀為「寓言」。她的畫是鏡子,也是一扇門,讓我們對內凝視,也向外張望。
當願意與那些不完美、不對稱、難以歸類的角色共處,或許正是擁抱心中那頭雙頭蛇、那匹戴著太陽面孔的獨角獸和那朵流著淚的花,象徵過去與當下、甚至未見的「自我」的大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