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經常出現疲倦、手腳冰冷、失眠或情緒波動等「說不上病」的亞健康狀態。中醫師提醒,這些症狀很可能是身體氣血失調的警訊,若長期忽視,恐導致慢性病或功能退化。對此,Dr.Nice陳潮宗中醫診所副院長蔡德豐指出,中醫透過望聞問切辨識體質,搭配針灸調理,有助於恢復氣血平衡與整體健康。
氣血運行失調,身體發出警訊
「氣血是維繫生命的雙引擎。」蔡德豐中醫師說明,氣代表推動身體運作的能量,血則負責滋養臟腑與四肢,兩者缺一不可,若運行失衡,將出現多種症狀。常見氣血失調的表現包括:
-
氣虛型:易疲倦、說話無力、頭暈、出汗多、抵抗力差
-
血虛型:臉色蒼白、心悸失眠、月經量少、唇甲淡白
-
氣滯型:胸悶脹痛、情緒起伏、女性經前不適
-
血瘀型:固定性刺痛、瘀青、經血有血塊、色素沉澱
這些症狀常交錯出現,若長期不理會,可能進一步導致代謝紊亂、自律神經失調等慢性健康問題。
針灸調理,疏通氣血、改善體質
中醫中最具代表性的調理方式之一即是針灸。蔡德豐表示,針灸透過刺激穴位,促進氣血流通、疏通經絡,不僅能改善疼痛、疲勞與情緒問題,還有助於調節臟腑功能與內分泌系統。依據個人體質差異,針灸可達以下功效:
-
補氣養血:改善氣虛與貧血現象
-
行氣活血:緩解壓力、調整情緒
-
活血化瘀:緩和疼痛、促進代謝
-
平衡五臟:提升肝氣與脾胃功能、穩定心神安寧
蔡醫師也指出,現代研究證實針灸能促進內啡肽分泌與神經調節,對失眠、憂鬱、慢性疲勞等問題也有正向幫助。
日常生活養氣補血 預防勝於治療
除了專業針灸治療,日常生活也可配合飲食與作息來改善體質。蔡德豐建議,可多攝取如紅棗、當歸、黃耆、枸杞、黑豆等補氣養血食材,保持規律作息、早睡早起,並適度從事氣功、健走、太極等促進氣血流通的運動。同時,學習放鬆心情、減壓釋放,也有助於氣血調暢與身心健康。
身體微恙,莫輕忽 早調理早健康
「當你感覺哪裡不太對,卻檢查不出明顯異常,很可能是氣血出了問題。」蔡德豐醫師強調,氣血失調不是大病,但長期不理會將埋下慢性病根。透過專業中醫師診斷與針灸調理,結合飲食與生活作息的調整,能從根本重建身體內在平衡,提升生活品質與健康力。
資訊來源:Dr.Nice(民權總院)陳潮宗中醫診所 副院長 蔡德豐醫師
更多中醫健康資訊請見:https://www.drnice.com.tw/products2_detail/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