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解方、與鵬為伴—有機農田的生態營造與觀察

報新聞/記者蔡昀臻/台北報導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建立農田生態多樣性資料,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技術協助下,2024年1月在新成立的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田區,設置了由屏科大設計的猛禽棲架。裝設後至今一年多,相機已陸續紀錄到黑翅鳶、紅隼、棕背伯勞、黑喉鴝、夜鷹等12種鳥類,顯示該設施成功吸引掠食性與昆蟲食性鳥類進入農田棲息活動,並間接加強農田生態系統服務。

寄生蜂。(圖/農業部)

    花蓮場說明,猛禽棲架記錄到的第一隻猛禽是黑翅鳶,牠是過去少見但越來越普遍的留鳥;之後也陸續記錄到多種農田害鼠與昆蟲的天敵,包括紅隼、棕背伯勞、黑喉鴝、夜鷹等。黑翅鳶與紅隼主要以田間鼠類為食,棕背伯勞則擅於捕捉昆蟲與小型爬行動物,夜鶯、麻雀與黑喉鴝也會啄食農田中的昆蟲。透過棲架記錄鳥類,雖然只能記錄到停棲的鳥類,有其侷限性,但卻可觀察到鳥類的食物種類及其處理食物的行為。透過牠們的自然獵食行為,能有效協助抑制農田中有害動物與昆蟲的數量,並減少害蟲防治資材的使用需求。

正在大啖昆蟲的棕背伯勞。(圖/農業部)

    除了鳥類生態觀察之外,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園區內另外設置了10座獨居蜂旅館,吸引各式各樣的獨居蜂前來入住,這些獨居蜂有些屬於肉食性可捕食害蟲,例如蜾臝,因此牠們扮演調節農田害蟲的角色;有些獨居蜂則以花粉為食,例如切葉蜂,因此牠們可提供農作物授粉服務。而在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周邊的農田田埂,則營造了原生開花植物條帶供生物棲息,這樣的綠帶作為農田的緩衝空間,瓢蟲和寄生蜂等農田有益天敵便可獲取足夠的棲息空間以及花蜜營養來源,並回饋農田害蟲調節服務。目前在花蓮玉里鎮織羅部落和瑞穗鄉屋拉力部落,皆有農友應用多樣原生開花植物於農田周邊,以營造多元平衡的生態環境。

    花蓮場表示,有機農業與農田多元生態之間關係密不可分,有機農業生產系統重視生物多樣性與自然食物鏈循環,而藉由設置猛禽棲架等生態營造方式,建構有利於天敵棲息的環境,未來該場將持續記錄這些田間豐富的生態,建立永續與友善的農業生產體系。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