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琦專欄】台灣與美國加州鋰電池大火啟示

文/蕭宏榮、胡文琦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毀了台灣首座超級電池工廠,不僅引發社會對鋰電池工廠安全性的深刻反思,更揭露了新能源科技在工安、防災及災後環保方面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鋰電池工廠首次遭遇火災。早在今年一月,美國北加州全球最大的電池儲能廠也發生了一場類似性質的重大火災,其火勢與影響程度並不亞於台灣的此次事故。

與美國相比在台灣三元能源的火災中,地方政府雖迅速投入消防資源並在第一時間控制火勢,但整體應對措施仍顯不足,尤其在保障周邊居民安全方面,市府僅透過簡訊提醒居民注意火災影響,卻未採取實質性的疏散行動,導致居民陷入恐慌。誠如在地里長洪世春批評,政府缺乏全面的疏散計劃,未能在危機發生後有效保障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相比之下,美國加州在鋰電池火災中的危機處理則展現出更為成熟的管理能力。事故發生後,當地政府迅速疏散了多達1500多位居民,並立即封鎖周邊水體,展開水質監測,以評估消防用水是否有污染附近水源。同時,事故相關資訊則透過媒體公開直接透明地傳達給民眾,減少不必要的恐慌並保障居民知情權。這些果斷行動不僅有效降低了人員傷亡,更減少了環境污染的可能性。

然而,即便加州政府的應對措施已相對完善,環境風險依然存在。後續調查顯示,部分污染物已滲透至地下水系統,威脅周邊居民的飲用水安全。此外,鋰電池燃燒過程中所釋放的重金屬及其他有害物質,不僅造成空氣污染,還可能通過消防用水進入地表水或地下水系統,導致水體酸化並破壞生態系統。其中,氫氟酸(俗稱化骨水)更可能對水生生態及飲用水安全構成長期的威脅。

此外,火災後的廢棄物處理同樣充滿挑戰,鋰電池殘骸混合著火場中的營建廢棄物均可能釋放有害物質,進一步污染土壤和水體。因而,台灣在廢棄物的分離技術及資源投入方面仍有待提升。以古鑑今,美國加州政府在鋰電池火災後立即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防火設計標準,確實值得台灣參考。首先,加州政府著重改進冷卻系統及自動滅火技術,以降低火災蔓延的可能性;其次,鼓勵引入更安全的電池材料,例如固態電池,進一步降低燃燒風險並提升設施的防火能力等等。

此外,為了防止消防用水可能污染水體,加州政府要求設置防漏系統,以確保消防過程中相關的廢污水不會污染周邊水源。另外,針對儲能設備,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亦採取更高的安全標準,要求儲能設施的設計必須符合嚴格規範,包括增加對緊急應對行動的監督和透明度。不僅有效提升了危機應對能力,也為未來類似事件的防範提供了重要指引。透過制度化的措施,加州政府強化火災發生前的預防工作,而非僅僅依賴事後的補救行動。

正如加州官員在簡報中直言:「這不僅僅是一場火災,更是一記警鐘。如果我們要推動永續能源,就必須在適當的地方設置安全的電池系統」。從此次三元能源的火災整體救援過程,到美國加州鋰電池火災事後的危機處理,均提醒著台灣,儲能技術的進步與挑戰不僅限於技術本身,更涉及系統性的規劃與安全管理。台灣應以此為鑑,吸取各國經驗分析差異,並精進防災與應急管理能力,以為為未來的新能源發展奠定更佳的安全基石才是。

胡文琦 1 01 1068x534 1 1 1024x512 1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作者:

胡文琦/淡江大學戰略所碩士、政治評論家、親民黨發言人

蕭宏榮/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所博士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