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025年7月22日 /美通社/ — 最新專家報告指出,亞太地區醫療即將邁入「精准時代」。隨著創新療法形成規模效應,這一變革將重塑治療模式、吸引投資並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今天發布的《治愈曙光》(On the Cusp of a Cure)白皮書深入剖析了亞太地區迎接精准醫療時代的准備情況。在這個具有變革意義的時期,千篇一律的標准化治療方案正逐漸被有望實現治愈的創新療法所取代——這種針對患者個體及特定疾病量身定制的治療手段,被稱為「精准療法」。
L.E.K.(艾意凱)咨詢公司聯合由16位亞太地區專家組成的顧問委員會,運用獨創的「全系統效益模型」開展研究預測。未來十年,精准醫療時代有望在四大市場實現以下突破:
- 直接拉動約4500億美元經濟投資。[i]
- 創造近120萬個高技能崗位[i],覆蓋研發、先進制造和生物技術領域。
- 通過產業鏈聯動效應,間接產生1.615萬億美元[i]經濟效益。
- 為四大市場醫療系統節省390億美元開支[i],顯著緩解資源壓力。
- 幫助2400萬患者及照護者重返或持續參與工作。[i]
L.E.K.咨詢澳大利亞公司管理合伙人兼負責人Stephanie Newey表示:「約4000種創新細胞與基因療法的集群式突破,正推動精准醫療時代全面來臨。這些療法將重塑治療標准、吸引資本投入並提升生命質量。亞太地區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醫療系統有望節省數十億美元支出,患者將獲得更長久的高質量生存。此次醫療變革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堪比韓國年度GDP總量,而創造的新就業機會更將超過阿德萊德全市人口規模。」
精准療法:為治愈頑疾帶來曙光
《治愈曙光》對基因療法、靶向抗體療法、藥械組合療法及診斷技術這四大創新技術領域的1000多項臨床試驗數據展開分析。這些精准療法之所以成為精准醫療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為它們具備三大特性:能通過個性化方案提升療效,顛覆傳統醫療模式,且是研發投資的重點方向。
尤為關鍵的是,多位專家指出,對於癌症、遺傳性疾病等長期被視為亞太地區「不治之症」的重大健康威脅,人類或許正站在徹底攻克這些疾病的門檻上。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於保榮教授指出:「亞洲地區承受著全球最重的癌症與罕見病負擔,全球近半數癌症病例[ii]和2.58億罕見病患者[iii]都集中於此。更嚴峻的是,相關數據預計還會持續上升,急需可持續、可推廣的高效應對方案。精准療法正契合這一迫切需求,有望成為應對亞太健康挑戰的新診療規范。」
在眾多突破性療法裡,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最具革命性。該療法通過改造患者自身的T細胞(一種白細胞),讓其能夠精准識別並殺滅癌細胞[iv]。目前,該技術主要用於血液腫瘤治療,能讓超三分之一患者的生存率達到50%。反觀現行化療和放療方案,對這些患者往往療效有限,且復發率較高。
Cancer Solutions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顧問委員會成員Naomi Sakurai表示:「提高CAR-T等創新療法的可及性,尤其是在治療方案早期采用,患者不僅能延長生存時間,還能提升生活質量。相較於多次承受化療之苦,他們可以獲得量身定制的治療方案。這些精准療法正重塑希望,讓曾經的絕症有了治愈可能,讓患者能擁有更多與親人相伴的寶貴時光。」
精准療法推廣遭遇重重挑戰
精准醫療時代的到來,不僅徹底改變了疾病診治模式,更要求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進行同等深度的體系變革。
盡管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和韓國政策環境各有特點,但《治愈曙光》系列研究表明,這些市場在引入精准療法時,面臨共同的阻礙:新型精准療法的報銷評估標准未明晰,醫患雙方認知度普遍不足,支撐療法落地的醫療基礎設施也有待健全。
《治愈曙光》報告提出以下區域性解決方案,以充分釋放精准療法潛力:
建立專門針對精准療法的快速審批和報銷機制 |
面向醫療從業者、患者及公眾普及精准醫療知識,提升整體認知水平 |
深化公私合作,促進創新,保障精准療法公平可及 |
通過定價策略、報銷框架及保險方案,提升精准療法及相關診斷技術的可及性與可負擔性。 |
依托臨床指南與知識共享,助力醫護人員制定科學精准治療方案,引導患者順利完成復雜的治療流程。 |
加大本土療法與診斷技術投資、培育專業人才,通過多方協作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創新突破。 |
Sakurai表示:「隨著精准療法新時代的到來,我們正處在變革亞太醫療體系的關鍵節點。但要充分釋放這些療法的潛力,監管體系、專業認知和基礎設施得同步提升。精准醫療講究『四精』——精准定位人群、把握精准時機、制定精准方案、控制精准劑量。從政策制定者、醫療從業者到產業領袖,各方要攜手努力,為患者清除障礙,讓這些可能改寫生命的療法真正造福有需要的人。」
《治愈曙光》白皮書亞太系列包含四份國別白皮書,分別對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和韓國精准療法推廣面臨的阻礙進行系統評估,提出本土化改進方案,並估算其大規模應用所產生的價值。
編輯注:《治愈曙光》白皮書系列和顧問委員會成員
《治愈曙光》白皮書系列由強生公司提供支持,並由16位來自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和韓國的亞太地區權威專家組成的顧問委員會提供指導。這些專家研究領域涉及精准醫療、經濟衛生政策及患者體驗等方面。
澳大利亞 |
中國 |
韓國 |
日本 |
David Thomas:Omico首席科學官 Jaala Pulford:MTPConnect董事會主席 Christine Cockburn:Rare Cancers Australia首席執行官
|
於保榮: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市場准入領域權威專家 Andy Mok:Guardant Health中國區負責人 Kevin Huang:蔻德罕見病中心創始人兼主席 周彩存:同濟大學醫學院肺癌領域權威專家 |
Paul Lee:Gilead Sciences Korea前總經理 Jin-Ah Kim:首爾大學醫院基因組醫學部罕見病中心倡導專家 Jeonghoon Ahn:梨花女子大學健康融合教授
|
Teruyuki Katori:兵庫大學大學院社會科學部特任教授、一般社團法人未來研究所臥龍代表理事 Daisuke Sato:籐田醫科大學教授 Manabu Muto:京都大學大學院醫學部教授 Masahiro Miyake: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教授 Naomi Sakurai:Cancer Solutions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Keisuke Shimizu:肺癌HER2研究團隊負責人 |
關於L.E.K.咨詢
L.E.K.咨詢是一家全球性戰略咨詢公司,致力於幫助商業領袖把握競爭優勢,推動業務增長。我們以深度洞察為引擎,重塑客戶企業發展軌跡——在發現機遇的同時,助力客戶決勝關鍵轉型時刻。自1983年成立以來,我們的全球業務網絡覆蓋美洲、歐洲、中東及亞太地區,為各行業領導者提供戰略指引,服務對象包括跨國集團、新興創業企業及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如需了解更多,請訪問www.lek.com。
[i] L.E.K咨詢。《治愈曙光2025》。 |
[ii] Huang J, Ngai CH, Deng Y, Tin MS, Lok V, Zhang L, Yuan J, Xu W, Zheng ZJ, Wong MCS。《亞洲國家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趨勢分析》。《Cancer Control》。 2022年1-12月刊;29:10732748221095955。doi:10.1177/10732748221095955。 PMID:35770775;PMCID:PMC9252010。 |
[iii] 艾昆緯(IQVIA)。《亞太地區罕見病:未被滿足的潛力》。來源:https://www.iqvia.com/-/media/iqvia/pdfs/asia-pacific/white-papers/rare-disease-landscape-in-the-apac-region_part-1_web-copy-4.pdf Accessed April 2025。 |
[iv]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CAR-T細胞療法及其副作用》。來源:https://www.cancer.org/cancer/managing-cancer/treatment-types/immunotherapy/car-t-cell1.html#:~:text=Chimeric%20antigen%20receptor%20(CAR)%20T,treatments%20are%20no%20longer%20wor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