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長效針劑治療多元選擇新時代

異位性皮膚炎已進入生物製劑幫助穩控的多元選擇新時代。左起為丁淑敏秘書長、黃毓惠理事、朱家瑜榮譽理事長、病友黃小姐。

報新聞/編輯部

「看幾次診才會好?」皮膚科門診常見民眾將異位性皮膚炎視為感冒,誤認為可短期治癒的疾病。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臺大醫院皮膚部教授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體質有關、反覆發作的慢性發炎疾病,正確觀念應是追求長期穩定控制,而非短期治愈。而隨著醫療進展,從傳統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口服標靶,到不同施打頻率的生物製劑,異膚治療已邁入長效針劑助穩控的多元選擇新時代,擺脫錯誤觀念,病友與醫師攜手,以更便利的方式穩控異膚,已不再遙不可及。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朱家瑜榮譽理事長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體質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

朱家瑜教授強調,異膚治療的目標並非「治癒」(Cure),而是追求長期穩定的「控制」(Care),鼓勵病友進入診間時,可以把握「正確3問」和醫師討論,包括:我的異膚可以改善嗎?如何改善我的異膚症狀?以及如何維持異膚的穩控狀態?與醫師共同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以及生活上的安排與調整,耐心照護,與異膚長期共好不是夢想。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臨床上病友反映對治療的最大期待包括「有效止癢」、「減少就醫頻率與時間」、「藥物安全副作用少」、「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用藥便利」、以及「病灶穩定不再反覆發作」等,這些對一般人而言或許稀鬆平常,對病友而言卻是難以企及的夢想。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黃毓惠醫師表示,介白素IL-13是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因素之一。

黃毓惠醫師在臨床上看到許多人長期因病而苦,承受了很多身、心壓力,因此有感而發,希望透過醫病間的有效溝通、期待管理,齊心一起穩控病情,希望「每位病友都能帶著笑容離開診間」。黃毓惠醫師表示,介白素IL-13是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針對中重度異膚患者,傳統外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有限,近年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等精準標靶治療已是主要選項。

異膚病友黃小姐(左)與朱家瑜教授(右)揮棒三振異膚,開創人生全壘打。

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透過調節細胞訊息傳導路徑,能快速抑制搔癢與發炎,但使用時需注意感染風險與部分長期安全性。生物製劑目前有每兩周、每四周一針的不同治療選項,皆能針對介白素IL-13作用,對病灶穩定控制的時間較長。其中,新一代生物製劑對介白素IL-13的親和力高、解離速度慢,更有助長效穩控舒緩,部分病友使用4個月後,停藥至一年,仍可維持穩定不復發的效果,這對忙碌工作、無法頻繁回診的病友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