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愛與死亡的一齣戲

文/郎亞玲

{阿含生命傳奇劇場}團長楊依靜,在去年與{頑石劇團}藝術總監郎亞玲合作<追憶似水年華>一劇後,今年二人再度攜手,推出討論愛情和自殺議題的<女作家之死>。這齣戲值得矚目之處,是從情感政治與記憶書寫出發,反思文學與戲劇的邊界。藉由三毛與瓊瑤的命運交會的軌跡,鋪陳女性創作者的愛與失落,她們對生命的告別,是在愛與死亡之間,書寫生命的最熾熱的一頁。

劇中勾勒出女性的情感與掙扎(阿含生命傳記劇場提供)

三毛、瓊瑤兩位在華文世界中風靡一代代的女作家,她們是時代的筆觸,一個獨行異域大漠,用筆構築了自身的愛情神話;一個走入流行浪潮,用筆鋪陳出世間男女的情愛糾葛。她們同樣擁有深情與才華、膽識與萬千讀者的喜愛,卻在人生低谷、喪偶暮年、摯愛離世後,選擇沉默的終結,結束自己的生命,傳奇女性的真實人生,令人震驚又扼腕,且難以釋懷。

■生命自主權-人不能決定生,那能決定死嗎?
■若人失去摯愛-要如何度過靈魂焦灼,憂愁覆蓋,烘乾雨後的哀傷?
大哉問!人生「愛」與「死亡」的課題自此揭開序幕。
劇中敘事虛實交錯、時空跳接,有三條故事線同步展開:三毛和瓊瑤為主敘事軸線,再加上雜誌總編輯的陳年往事、以及小編的愛情插曲。從總編得知瓊瑤自殺死訊的當下,決定為雜誌製作一篇深度報導。她一面召集小編討論「生命自主權」,一方面細數瓊瑤自殺的傳聞。但在時間的裂縫裡,她也不得不面對自己青春歲月中的一段三角戀情——那段關於愛、道德與委曲求全的過往,竟彷若兩位大作家某種宿命的鏡像。

楊依靜(右)、郎亞玲(左)合影

之採取這樣多重的敘事結構,無非是想扭轉人們事不關己的「八卦」心態,而是期待能挖掘隱藏在自殺事件的生命議題,了解人性與關係隱藏的脆弱與糾結,揭開愛情與婚姻所難以避免的危機與挑戰。製作人楊依靜表示:「我想談的,不只是她們的死,而是她們為何選擇這種死法?她們在愛裡燒得如此熾烈,為何最後卻冷卻於無聲?」
這部劇既不是八卦挖掘,也不是悲情譜寫,而是一場詩意的追問。它透過兩位女編輯的對話與辯,交織詰辯,劇作試圖叩問的是「誰能擁有選擇死亡的權利?」、「真正的愛,應該是成全、等待,還是燈蛾撲火的佔有?」、「當偶像卸下光環,只剩人性與孤寂時,我們如何凝視她們的背影?」
對兩位編劇而言,這齣戲也像是她們的一封自白信。好幾代的女性,從小看瓊瑤、讀三毛,在她們筆下認識了愛情、在腦海編織著遠方的夢。可當真正長大以後,經歷了人生,才發現愛情並不總是詩,有時它是斷崖,是火海,是無聲的暗夜。

陷入理性與感性對峙的三角戀情(阿含生命傳記劇場提供)

為什麼她倆一生寫真愛的追索,最後卻選擇在無愛之地結束生命。相信這是每一個讀者和觀眾,隱隱想問的疑惑。更令人難以釋懷的是:為什麼連她們——這樣熱中寫作、這樣有話語權的女性—最終仍無力承受孤獨與命運?她們不是弱者,可她們選擇了離開。
這齣戲是一場時空交疊的自我凝視,也是女性情感與身體政治的深度辯證。甚至可以將這齣戲形容為「悼詞式劇場」-不是獻花,而是揭開層層花布,看到偶像的真身—她們有多孤單、多飢渴、多渴望被理解。
舞台上,編輯部內的對話帶著新聞從業者的銳氣,卻也滲入了內在的憂鬱。戲中不乏層層追問、步步激辯:「誰有權選擇結束生命?」、「道說德與愛情,哪一個該先放手?」、「逝去的愛會追悔?會選擇原諒?」。戲不是要審判,而是邀請觀眾一同坐下,在愛與死亡之間,靜靜聽兩位傳奇女子的最後呢喃。

真愛須歷經嚴苛的淬鍊(阿含生命傳記劇場提供)

讓歷史的眼淚滴進當代的溝壑,既是一場生命懸疑劇,更是一場愛情擂台賽、楊依靜一如她筆下所寫:「我在路的盡頭獨坐,悼念妳們一生的榮華與哀愁,書寫妳們的情感淋漓及淚落滿襟,於是完成了一齣戲,紀念妳們曾經輝煌的存在。」
身為心理學家,楊依靜愛劇場,將自我探索、傷痕療癒結合表演藝術,獨樹一格。劇團成立十四年,推出十五齣戲,場場滿座,希望吸引不接觸劇場的普羅大眾。透過關切社會問題、挖掘生命課題,一心讓戲貼近現實,來探索愛與恨,纏綿與疏離,陰暗與光亮,痛苦與昇華,期待「以戲療心」,獲得觀眾共鳴。

戲劇是人生的寫照(阿含生命傳記劇場提供

【演出團隊】
製作人 / 楊依靜
導演 / 郎亞玲
編劇 / 夏虹、郎亞玲
演員 / 楊依靜、郎亞玲、廖文浩
歌手 / 艾妮
音樂、舞蹈設計 / 嚴冰
燈光設計 / 王盈平 服裝設計 / 葉子
行銷宣傳 / 蘇美涵 票務 / Victor
行政 / 劉濤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