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ISO專欄】味見未來《他用火煮湯,我用AI煮理想》

文/VAISO

上週末,我遇到一位很酷的 10 歲小朋友 YEN。他開心地說:「我們班三天兩夜的露營,我自己煮了一鍋蔬菜湯!」他用木頭升火、切紅蘿蔔、馬鈴薯、香菇,加上好多番茄,最後試味道、調整鹽巴。我聽得和他一樣意猶未盡,不是因為他煮得多專業,但他邊說邊發光,好像這鍋湯是他發明的。

他念的是華德福學校,一種強調「自然感官與手作體驗」的教育體系。YEN 解釋:「我們會整理田園、爬山、耕種、打毛線、做木工,老師讓我們從生活中學會生活。課本是自己畫的,也不太用 3C,因為用手去做比看影片學得更有成就感。」

華德福相信孩子應先「感覺世界」,再「理解世界」;而我呢?則是靠數據與科技在參與未來廚房的設計:從營養分析、自動烹飪,到 AI 生出食譜。我連水煮蛋都可能煮壞,但能告訴你哪台機器能用紅外線精準控制熟度。

他說:「湯不能加太多鹽,不然吃不到紅蘿蔔的甜味。」
我說:「有些 AI 已經能根據健康報告自動調整鈉含量。」
他點點頭:「那這樣我阿嬤也可以喝我煮的湯。」

那一刻我有點被打動。這不是科技與否的問題,而是我們怎麼看待「吃飯」這件事。

YEN 用直覺煮湯,只想讓人吃得開心;我們則想用科技,讓更多人吃得方便又健康。兩者沒有對錯,只有節奏不同。

他那鍋湯,沒有量杯與溫控,但每一口都載著他想分享的心意;而我們的未來廚房,也不是炫技,而是想讓忙碌生活中的人,重新找回餐桌的秩序與溫度。

我們都在煮理想,只是用的工具不同。

VAISO觀察:
飲食科技的未來,也許不是讓每個人都變廚神,而是幫助每個人,保留與食物的關係。就算未來 AI 能煮出一百分的蔬菜湯,也別忘了,那鍋升火而煮、紅蘿蔔甜味滿滿的湯,才是我們學會「怎麼吃」的起點。

作者簡介|
我是 VAISO,金牛座 O 型,愛吃但不會煮,專門研究 AI 怎麼幫人煮飯。他是 YEN,10 歲,剛在山裡煮出人生第一鍋湯。我用演算法配菜單,他用直覺加紅蘿蔔。雖沒一起煮,但這篇文章,是我們在湯與數據之間找到的共同味道。

台灣郵報原始網址:【VAISO專欄】味見未來《他用火煮湯,我用AI煮理想》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