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警訊】小心「饅化臉」!過度填充讓你變成「饅頭臉」

【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醫美本意在於修飾輪廓、帶來年輕感,但近年診間卻出現一種常見副作用——「饅化臉」。醫學名稱為「過度填充症候群」,因填充物過量或注射層次錯誤,導致原本清晰的臉部線條被撐得臃腫,額頭、蘋果肌與下巴不再自然,反而呈現浮腫僵硬的「饅頭臉」。皮膚科醫師李承鴻提醒,這並非少數個案,而是醫美風潮中逐漸浮現的集體警訊。

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饅化」背後的原因,與社會對「快速變美」的急切心理不無關聯。部分求美者要求一次大量填充,或在短時間內多次施打,卻忽略了組織需要時間癒合與吸收。更有醫師經驗不足,缺乏對臉部解剖的理解,導致線條斷層、不自然的膨脹。這些看似細節的錯誤,累積起來就是一張失衡的臉。醫美因此成了「美的追求」與「自然消逝」之間的拔河。

避免饅化臉的解方不在更多針劑,而在少量多次的規劃,並由專業醫師進行精準評估。李承鴻強調,不同部位應選擇不同劑型,並搭配電波、音波等療程,才能兼顧緊緻與立體。如果已經出現饅化現象,玻尿酸填充可透過降解酶分解,再逐步修飾;非玻尿酸材質則需依靠時間與輔助療程。醫美的關鍵在於「專業判斷」而非「無止境堆疊」,唯有如此,才能在追求美的路上,保有自然與安全。

新聞來源:ME 生活|ME 美醫誌授權 請勿轉載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