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Edward Zwick
年份:2003
主要演員:Tom Cruise(湯姆克魯斯)、Ken Watanabe(渡邊謙)、Koyuki(小雪)
浪漫主義下的英雄美學
浪漫主義,英雄注定要活得很悲壯,死得很淒美,因為英雄總是堅持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信念,勇往直前,不惜犧牲性命。
不能不讚嘆導演與編劇對日本傳統文化和西方科技文明的研究,鞭辟入裡,也做了相當有力的對話。
從衝突、認知、諒解到融合,把日本武士「為死而活」的精神和西方戰士「為活而死」的信念,發揮得淋漓盡致。
武士精神在尋求內心的平靜之外,其活者是隨時準備為天皇與榮譽來犧牲的;而戰士,在擁有現代科技文明下,為正義、為公理並尊重生命去奮戰到底。

明治維新下的東西文化碰撞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面臨由傳統轉型為現代化的處境。在軍事上,除了從西方獲得武器外,還要聘請外國軍人來訓練軍隊。
納森上尉(Tom Cruise 飾)秉持著基督精神,是一位尊重生命的人道主義者。他認為卡士達將軍犧牲自己的人去屠殺印地安人,是既愚蠢又自大的謀殺行為;對日本人的「切腹」作風也不認同。
但勝元(Ken Watanabe 飾),他是武士的領袖,秉持著武士道精神,認為為天皇效命是天職,為戰爭失敗負責而「切腹」是榮譽,能擔任「介錯」(替切腹自殺者砍下頭顱的人)也是一種榮譽。

納森的羞恥與轉變
納森上尉在遠渡重洋的船上,面對著鏡子穿上那件戴滿勳章的戰士服,感到無比的可恥,而想脫掉又不得不穿上的窘況,因為這些勳章是用印第安人的生命換來的。對日本官員將未訓練好的人員送上戰場是不人道的,這只是將年輕人推上死亡墳場而已,所以不諒解「切腹」行為是必然的。

武士精神的洗禮
直到第一次戰役被俘虜後,戰士精神才開始與武士精神對話,並生活在一起。最後能了解對方,也融入對方,體會到真正的武士道精神。
就像櫻花一樣,每個生命瞬間都會凋零,每吸一口氣、每喝一口水、每殺一個人,都能體會人生,這是日本傳統美學「物哀」的境界。

尊重敵人:從敵人到同志
武士道除武功外,還具有禪宗的精神,是智慧的、幽玄的、質樸與神秘的。
當勝元目睹納森孤軍奮戰時,那種為生存而拼命的精神真是難以想像;他還英勇地殺死妹婿廣太郎,並立刻下令留下活口。因為他就是想要了解敵人,並研讀納森的日記去認識敵人,直到體認到戰士精神與武士精神是一致的,是為信念而犧牲奉獻的。
勝元將日記歸還納森,說道:「在此之前你是我的敵人」,然後掉頭走人。導演用暗喻的鏡頭與對話取代說明性的情節,很明確地讓觀眾知道,兩人觀念與精神已結為一體了。
「與其切腹自殺,何不死在敵人的刀下,讓天皇聽到你的心聲?」一語驚醒堅持武士精神的勝元,令他眼睛一亮,決定抗爭到底!
柔情中的榮耀
出戰前,勝元的妹妹多香(Koyuki 飾)含情脈脈地、細心地幫納森穿上廣太郎的戰袍,而感到欣慰與光榮。Koyuki(小雪)精湛細膩的演技,把日本傳統女性的柔美、含蓄與無奈的神情表現得維妙維肖。
勝元更是豪氣地送上一把刻有「今古有神奉志士」的武士刀給納森,意思是:我是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武士。
影片足足有 25 分鐘的戰爭場面,萬馬奔騰、驚心動魄、刀光劍影,卻不敵槍林彈雨、轟隆大砲,而人仰馬翻、死傷遍野。直到政府軍指揮官不忍再看這種大屠殺的慘狀與殘酷,才含著淚水下令停止機槍掃射。真正見識到導演這種大氣魄的場面調度及攝影剪接技巧,確實憾動人心。

終章:櫻花飄落之時
一切都靜止了,只有勝元和納森的對話:「你要光榮地活下去,讓我光榮地死去。」
納森扶起勝元,兩人用力一抱,「喀」一聲,短刀刺進了勝元的腹部。納森竟然擔起了「介錯」的光榮使命。勝元眼睛一瞪,畫面是一片璀璨的櫻花。微風下,粉紅色的花瓣四處紛飛,如大雪一般,輕輕地在空中飄盪著,為大地鋪上一層沉重的憂傷而顯得更加淒美,也凝結了觀眾的思緒,卻鼓動著難以平靜的心。
這種結合日本「物哀」、「幽玄」與「侘寂」的傳統美學,美得實在令人讚嘆!
千山萬水,早晨的陽光拉出長長的影子,納森牽著馬悠悠地漫步著,為這原本平靜安詳的村莊帶來一線新的希望與溫暖。
優美的管弦樂演奏出甜美的農村生活,每個人都安分在自己的工作上。只看到多香淡淡地回眸,一撇蒙娜麗莎似的微笑,還是那麼含蓄與內斂,直到畫面漸漸進入暗黑的沈思。
文|何瑞峯
影評人、專欄作家,致力於用文字看見電影裡的靈魂。
FB: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xkhAzZ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