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之死》觀後-拾起碎裂的靈魂審視人生

文/郎亞玲

劇場人楊依靜和郎亞玲,一人是心理學家;一人是詩人。二人都喜歡戲劇,同樣鍾情於「小劇場」的形式,同樣喜歡透過「表演」,探索人性、性別、人權、與社會議題。她倆都認為,戲劇的核心價值,便是取材於生活經驗,透過角色與故事敘事,挖掘內心世界與社會現象。是深度的內省,婉轉地呈現,與溫柔的批判。小劇場往往只有簡略的道具背景、樸實的服裝造型,精簡不能再精簡的演出人員,但編導這麼做卻往往背後有更大的企圖-那就是讓一齣戲聚焦在某些特定的課題上,專注且一絲不苟。

演出後與觀眾大合照

假日午後,走進梅門六條通,迎來一場靜默卻熾熱的相遇——《女作家之死》。這不是一齣簡單敘述女作家傳奇的舞台劇,而是一場情感與記憶的召喚儀式,一次對愛、對死亡、對書寫女性生命史的深層關照。這齣戲的文本以瓊瑤與三毛的愛情與死亡為原點,進行多線敘事。她們的愛情濃烈而純粹,然而當伴侶離世,生命便似斷了線的風箏無聲墜落。究竟什麼是「生命自主權」?愛的極致,是救贖,還是毀滅?而女性,又在這樣的情感結構裡,留下了怎樣的身影?
導演郎亞玲拆解編劇楊依靜對史料田野的掌握,運用她熟悉的「史詩劇場」(德語:episches Theater)一種非線性敘事手法鋪陳劇情。又稱作「疏離劇場」(德:Verfremdung)的史詩劇場-其美學特色在於不追求寫實的場景和服裝,讓觀眾意識到舞台的虛構性;強調觀眾的批判性思考而非情感投入。 通過各種技巧來打破觀眾「入戲」,如本戲中非預期的歌唱、演員直接對觀眾講話、旁白、不合邏輯的場景轉換等,來干擾觀眾的「移情作用」,讓觀眾保持清醒的旁觀者視角,使他意識到自己是正在觀看一場演出,而非真實人生。並鼓勵觀眾對劇中情節和社會現象進行反思和批判。 多重奏的敘事觀點,將戲劇的節奏與張力充滿生機。她們的表演不只是演技的展現,更像是內在生命的重新召喚—讓觀者在每一場沉靜的對話、每一段詩意的歌聲中,都彷彿與劇中靈魂對看。

劇中總編與主編談論瓊瑤、三毛之死

劇中穿插經典老歌與回憶畫面,使人彷彿回到八點檔年代,劇中愛得死去活來的男女角色不再是虛構,而成為某一個我們曾經的自己。觀眾與演員之間不再有界線,空間的距離被情感打破,彼我的距離亦不復見。正如史詩劇場的結局通常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性的,留給觀眾思考和想像的空間,鼓勵他們在劇終後繼續思考。
特別令人動容的是戲中以不同女性視角切換的敘事方式,讓每個角色的掙扎與渴望都能在舞台上閃閃發光。不只是三毛、瓊瑤,更是千千萬萬活在愛裡、也痛在愛裡的女性。從暗戀、熱戀,苦戀到最終的沉寂與消逝的失戀,這些故事既是她們的命運,也是我們共通的記憶之海。
《女作家之死》沒有給出答案,卻讓我們學會提問。它讓人從美麗與哀愁之中,看見一種更深層的力量:在悲傷中守護彼此,在告別中重新定義活著的勇氣。願我們都能更溫柔地看待脆弱,也能勇敢在黑暗裡撐出一盞燈,為曾經愛得熾烈的人,也為此刻仍願意愛、願意活下去的我們。

<女作家之死>演畢謝幕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成員張裴舫描述自己沉浸於觀賞的過程:

這齣舞台劇一《女作家之死》,編劇以三毛、瓊瑤等女性的愛情故事,多線
敘事交織勾勒當代女性處境,結構細膩又貼近生活經驗。
郎亞玲導演和楊依靜老師,二人攜手演出,雙強聯手將整場戲劇的節奏、張
力與情感層層推進,緊扣人心。沈浸在劇場的一個下午,感受到舞台劇的魅
力如此迷人。

藝術家徐餃子認為女性的愛情共相也是共業:

一個非典型的劇場,將觀眾和演員的距離拉到觸手可及,彷彿將觀者一併自
我投射進舞台,不分你我,因為她即是我,我即是她,究竟演的是自己的故
事?還是另一個她,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

開場的深情老情歌,更將記憶拉回過去目不轉睛的電視八點檔,男女主角愛
得死去活來,電視前的觀眾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究竟女人要的是什麼?
明明知道行為的後果,卻往往甘願挺而走險,將自己壓縮到如此渺小?最後
徹底消逝崩潰。

劇中人物總編與主編以極其輕巧的口吻,談論三毛到瓊瑤難以釐清的死,兩人
不自覺的也被這場愛情漩渦捲入,多疑、猜測、謊言、等待、三角戀,都是無
法被梳理清晰的關係,也是所有戀人可能曾經跨不過的坎、解不開的結。劇中
以不同女人的立場,切換故事的焦點,穿插經典的歌曲做為轉場,讓整部戲看
下來流暢也不疲憊,這樣情感飽滿極具感染力的醉人歌聲,更為劇情畫龍點睛,
也與觀者產生強烈的回憶共鳴。

楊依靜以肢體表現情感的失落

藝評人夏蒂蒂,特別關注「生命自主權」的深層省思:
瓊瑤與平鑫濤、三毛與荷西,被譽為靈魂伴侶的典範。然而,當摯愛離世
後,兩位女作家不約而同選擇結束生命。這不禁令人反思:當愛的深度達
到極致,是否也可能觸及「生命自主權」中最無聲卻沉痛的實踐?
.
「生命自主權」的核心,在於人有選擇如何活、也有選擇如何離開的自由但
當一個人在巨大失落與無盡悲傷中做出決定,我們是否也該探問:這樣的
選擇,是否缺乏足夠的社會理解與心理支援?是否在過度浪漫化死亡的同
時,忽略了悲傷本身需要被接住?
.
戲中我們看見,愛能照亮生命,也可能在失去中熄滅。這提醒我們:生命
的尊嚴,在於每個人即使身處痛苦,仍被賦予選擇的空間。若社會能以更
多理解與支持擁抱這份脆弱,或許,離別就不會是唯一的出口。
.
願我們學會溫柔地看待他人的悲傷與選擇,也願「活下去的勇氣」與「自
由告別的權利」,都能被平等而真誠地尊重。

郎亞玲詮釋三毛的內心掙扎

三位女性的觀後感,顯現一齣小戲折射出的不同面向。這也印證「史詩劇場」的敷演,就像真實人生的一面鏡子,反映了社會的多重面貌與紛亂現象,並引導觀眾透過鏡子,看清自己所處的環境與世界,從而激發「改變」的動力,而非被動接受種種不合理的對待與規範。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