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保護區 新竹分署攜手各界開啟保育共生新篇章


▲與會人員共同合影(新竹分署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呼應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趨勢與全球「30×30」目標,今年6月正式公布「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新竹分署為響應此項重要政策,率先於新竹科學園區尼尼生活館舉辦轄區保育共生地說明會,針對認證理念與推動機制,深入向轄內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及企業等各界說明。

說明會吸引包含裕隆汽車公司、中央大貝山礦泉水公司、新唐科技公司、大板根森林溫泉酒店、苗栗樂活通霄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苗栗縣頭屋鄉明德社區發展協會、桃園市和平濕地生態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山貓森林社群及飛牛牧場等近20個企業及民間團體參與,展現多元利害關係人對於保育工作的高度關注與支持,期望結合在地力量,攜手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場域。


▲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說明及國際OECM案例分享(新竹分署提供)。

目前臺灣受保護的陸域面積約占全島總面積的19.2%,多集中於山區。保育共生地認證機制則聚焦補足淺山與平原地區的保育空白,這些區域與民眾生活關係密切,同時是眾多物種棲息與活動的重要據點,不同於傳統法定保護區,保育共生地強調「自願參與」與「由下而上」的推動精神,認證對象涵蓋學校、企業園區、農田、都市綠地及藍帶等多元場域,只要其日常經營管理作為能穩定產出正面且持續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效益,均可提出申請。

為鼓勵各界參與,此認證方案建構為高度友善的參與模式,申請無面積大小限制,所需資料可採用日常觀察紀錄、影像或簡易佐證文件,不需繁複科學數據,降低申請門檻,提升實務可行性。

說明會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說明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內容及相關原則,清華大學趙芝良副教授分享包括日本、中國大陸等國際OECM案例,會中各與會單位討論熱烈,充分展現各界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高度關注與積極參與,且對於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所代表的政策創新與推動方向,多所肯定與支持,並就接續推動過程中可能面對的問題與挑戰,提出許多具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

新竹分署表示,透過交流,分署更深刻體認到各界對環境永續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共同關懷與積極行動,也將持續深化在地溝通與輔導協助,扮演媒合的角色,串聯多元利害關係人,協助有意申請者順利參與保育共生地認證,共同拓展保育共生地的實踐版圖。期盼在全民攜手努力下,穩健推動臺灣朝向2030年達成「30×30」國際保育目標,為下一世代守護生態資產、延續綠色希望。

想讓品牌在新聞媒體曝光? 立即點我加入官方LINE@免費諮詢

相關新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