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因為在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2011年311大地震、新冠疫情等事件而再度被討論。她曾公開表示夢見2025年7月5日日本將發生大地震並引發海嘯,隨著日期逼近,社群媒體上緊張氣氛升高。不過她日前卻改口稱,夢境不等於現實,那一天「不一定會出事」。
類似的情節在人類歷史上屢見不鮮。人類總是對「未來」懷抱著恐懼與想像,於是總有各種聲稱掌握天機的人站上舞台。有些曾「準確命中」的預言者,例如龍樹諒、保加利亞的「盲眼龍婆」巴巴萬加、或號稱「印度神童」的阿南德,都曾讓大眾驚呼他們的神準;但每一個預言者,最終也都留下了大量未兌現的說法。
從歷史看,「世界末日預言」失準早就是常態:
-
西元1000年,歐洲流行「基督教千禧末世論」,許多人相信世界將終結,但太陽照常升起。
-
1999年7月,諾查丹瑪斯名句「恐怖之王從天降臨」被解讀為世界末日,但也是風平浪靜。
-
2000年的Y2K危機,全球一度恐慌,怕電腦系統錯亂癱瘓人類文明,但最終只留下一場虛驚。
-
2012年馬雅曆法「終點」引發末日論,當天也沒什麼特別。
即便是曾被視為「準到發毛」的巴巴萬加,也留下大量失準的紀錄,例如她預言2023年地球軌道改變、生化武器災難,都沒有成真。阿南德則被媒體形容為「精準預言緬甸地震」,但也多次被證明說法不符事實,例如他被傳預言台灣今年6月發生大地震,最後甚至親自否認曾說過這種話。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什麼?
首先,人類對災難的恐懼是真實的。當我們無法完全掌控自然、科技或人際關係時,會下意識地尋找某種「警告」或「指引」。其次,當一些預言「恰好」兌現時,人們容易忽略那些沒發生的錯誤預言,反而加深對這些人物的信仰。
這也提醒我們:
-
預言若只是激發警覺心、讓大家更重視防災準備,那未嘗不是好事。
-
但若因此過度恐慌、盲目相信、甚至影響正常生活,那就失去理性。
龍樹諒的夢境,也許只是夢。未來會發生什麼,仍掌握在我們自己如何準備、如何行動的手裡。與其害怕7月5日、12月21日、1999年、2023年、或任何「特別的日子」,不如在每一個普通的日子裡,把防災、健康、環保、和人際關係做到最好。
畢竟,沒有哪一天是真正的末日,但每一天都是我們珍惜當下、準備未來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