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源記者 / 綜合報導】
大腸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導致防治困難,已連續多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前三名,威脅國人健康。國健署自今年起擴大篩檢對象,凡45至74歲國人皆可每兩年免費接受一次大腸癌篩檢。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副院長楊增慧指出,早期大腸癌經由內視鏡切除病灶即可治癒,呼籲民眾善用篩檢資源,為自己爭取治癒機會。

楊增慧醫師分享,曾有一名66歲吳姓老翁自認身體健康、無家族病史,因看到免費篩檢才抱著嘗試的心態檢查,結果糞便潛血檢驗呈陽性。進一步大腸鏡檢查後,在乙狀結腸發現一顆1.5公分的腺性息肉,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摘除,病理報告確診為早期大腸癌。由於及早發現,癌細胞未侵犯淋巴或深層組織,成功達到單純切除即治癒的效果。
楊增慧醫師指出,大腸癌糞便篩檢呈陽性者中,每20人就有1人發現癌前病變或罹患大腸癌。他提醒民眾,兩年一次定期篩檢至關重要,且篩檢陽性者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此外,大便出血雖可能是痔瘡,也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不可掉以輕心。即使家族中無病史,也不能忽略篩檢的重要,因為高達95%的大腸癌是後天環境和生活習慣導致的偶發性疾病。

楊增慧醫師強調,早期篩檢與早期治療能大幅提升大腸癌存活率。同時,吸菸、飲酒、肥胖、過度攝取加工食品和甜食,都是大腸癌的高危險因子。研究亦指出,規律運動可降低大腸瘜肉及癌症的發生率。他建議民眾建立健康飲食、保持運動習慣,並落實定期篩檢,才能有效遠離大腸癌威脅。
新聞來源:羅東博愛醫院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