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青
你以為看到的是華美的戲服?但這些無頭的偶身,其實是藝術對於殖民歷史的凝望與縫補⋯⋯
將自己定位為「後殖民混合體」的藝術家印卡・肖尼巴爾(Yinka Shonibare)用鮮艷的非洲蠟染布料與無頭人像,挑戰文化認同的真實性。


這些布料其實源自19世紀荷蘭殖民者模仿印尼技術的工業產品,卻在非洲演變為反殖民象徵——他刻意選用這種布,正是為了讓我們重新思考:文化究竟是誰的?真實性又是什麼?

無頭,是他的標誌性語彙,也是對殖民暴力與身份焦慮的雙重回應。這些裝置既荒謬又優雅,像在跳舞,也像在抗議。觀賞他的作品,不只是政治批判,更是一種創傷記憶的轉化。

在歷史的斷裂處,藝術梳理、編織出新的敘事。殖民反而成為創造力的源頭。這就是藝術的提醒:唯有直視歷史的幽靈,才可能真正解放對未來的想像。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