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懷文/新北報導】
國立臺灣圖書館為推廣臺灣學,日前舉辦「臺灣學系列講座」,邀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張崑振副教授,以「動手動腳找東西:文資建築身世的探尋」為題,帶領民眾深入探索令人驚豔的建築故事。國臺圖(十二)日表示,另於3月8日,邀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王梅霞教授主講「數個田野的故事:探索「族群主流化」的可能」講座,歡迎各界踴躍參加。
張副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了建築價值與其歷史身分的密切關係。渠指出,建築價值不僅在於外觀,更在於背後承載的歷史與文化。如同目前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臨沂街的文房・文化閱讀空間,當我們發現其為日本時代的臺灣拓植株式會社時,它的價值便因身分轉換而產生飛躍性的評價。建築的身分,如同人的履歷,記錄著過去,也決定了現在。
另,特別說明,建築史研究方法多元且細緻,需要從各種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以目前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84、86號的錦町日式宿舍群為例,舉凡圖資、地籍圖、市區改正計畫等歷史文獻,以及建築本身的結構、材料、裝飾等細節,皆是建築提供人們了解它的神秘線索,我們需要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完成研究的拼圖,才能解開謎底還原建築的真實面貌。
這場講座不僅讓聽眾對建築史研究產生濃厚興趣,也引發了大家對於文化資產保護的深刻思考。建築不僅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歷史的見證,透過大家齊心協力,留下更多珍貴的文化遺產。